核心閱讀
中醫重師承教育,不師承,很難會看病。有鑒于此,北京市朝陽區啟動中醫藥學術經驗傳承工程,鼓勵名中醫下基層帶徒弟,服務社區,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高品質的中醫服務。那么,如何讓名中醫能真正沉下心帶徒看?師承教育能否可持續發展下去?基層如何留住培養出來的中醫醫師?
中醫師帶著徒弟在社區出門診,這股熱潮如今遍布北京市朝陽區。
日前,朝陽區第五批中醫藥學術經驗傳承工程啟動,33名中醫師帶徒43名。目前,已有111位名中醫先后建立171個基層工作室,對217名社區基層醫師開展學術傳承教育,區內40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5家區直屬醫院實現了中醫專家全覆蓋。
科班中醫為啥回爐再造
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生資質并不差,本科學歷很普遍,碩博比例也不低。為什么科班出身的醫生們還需跟師學習呢?
師承教育一直是傳統中醫教育的主流形式。相比中醫院校教育,師承模式將臨床與教學相結合,實踐貫穿始終,搭建起理論與臨床轉換的橋梁,口傳心授,在臨床中學臨床,學的是望、聞、問、切的本事。
北京中醫藥大學馬淑然教授認為,中醫不師承,很難會看病。學生在大學所學多為書本知識,沒有臨床體會。老師說脈象、舌象時,學生都瞪著大眼睛不理解,難以搞清弄懂。在師承中,老師可以就個案給學生進行生動、形象的講解,這到底是寒癥還是熱癥?還是寒熱錯雜?案例教學讓學員一下明白了。
“當你親身把脈時,碰到相似脈,你會開始猶豫。”北京安貞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師石珺說,這時候,如果旁邊有個有經驗的人,給點悟了,那么這種直觀、即時、生動、對癥的參悟、辨證體驗是書本難以比擬的。
奧運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師孫秋苗是碩士學歷,一直學中醫理論,一畢業就到社區,發現書本上的病癥在臨床上很少見。通過師承,她不再是“心中易了,指下難明”,在臨床上要活學活用。社區的幾位大媽夸她會看病,讓她興奮了好幾天。
中醫的核心在辨證。即使醫生基礎理論很扎實,不會辨證,照樣無法看病。“學習辨證最好的方法就是臨床跟師。”北京垂楊柳醫院醫師于彥表示,中醫很靈活,藥有四氣五味、升降浮沉之功效。如附子、肉桂,能補火祛寒、壯陽補腎。若是補火溫陽,劑量要輕,5—10克即可,用之太過,則易形成壯火,反而耗氣。有些初學者不懂醫理,不諳藥性,加重藥量,一旦藥證不符,救治起來就比較麻煩。
名師出高徒。朝陽區本著“不求所有,不求所在,但求所用”的原則,下基層專家來自全市三級醫院和北京中醫藥大學本部、朝陽區優質民營中醫機構,均具備25年以上中醫藥從業經歷、5年以上中醫(中西醫結合)主任醫師資質;鶎訉W術經驗繼承人來自朝陽區的區直屬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,遴選條件為:年齡40周歲以下,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,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稱或者高年資住院醫師,碩士以上學歷者可以不受年資限制。
師承教育會不會走過場
師傅引進門,修行在個人。師承教育容易走形式,轟轟烈烈拜師,發文章就算出師,對學習過程沒有追蹤考核機制,不知道學生到底學了沒有。朝陽區衛計委中醫科科長馮傳有表示,對此首先是完善監管機制,由朝陽區中醫協會作為第三方進行監管,不僅考核學生,也督查專家出勤率,并且量化各考核指標,做到有據可查,有款可依,精細化管理。
月有大課堂、季度有督查、半年有考核、年終有答辯,朝陽師承模式的精髓在于注重過程管理,建立精細化追蹤考核體系,保證傳承有效。學習期間,通過論文、醫案整理、學習心得對繼承人進行嚴格的日?己、年度考核和結業出師考核。每年將編印區級師承工程資料匯編,如實記錄師承工程走過的路。
師承工程能否保障順利進行,獎勵退出機制必不可少。區級師承方案中規定,師承經費由區政府專項經費保障,每位下基層帶教專家帶教津貼3萬元/年,其中0.6萬元基礎教學津貼全額發放,2.4萬元下基層帶教津貼,按照專家下基層出勤率發放。完成三年的師承教學任務后,經過嚴格的出師考核,每出師1名學術經驗繼承人,獎勵指導老師6萬元,同時出師2人,獎勵指導老師10萬元。
根據考核情況,及時撥付各類師承經費。優秀年度考核學員、優秀出師學員和優秀指導老師給予相應獎勵。建立退出機制,對不能兌現承諾或因身體原因,無法完成下基層帶教工作的指導老師予以退出,對年度考核不及格等各類不宜繼續培養的學術經驗繼承人予以淘汰。因身體原因退出指導老師1位,2名學員因出國離職,1名因年度考核不及格被取消學術經驗繼承人資格。
截至今年2月底,區財政投入專項資金已經超過1800萬元。
建立中醫專家傳承工作室,這是朝陽模式中醫傳承工作特點之一。指導老師每周1.5天的帶教時間,必須有半天在徒弟所在基層單位出診帶教,1天在本單位帶教。學術經驗繼承人每周到指導老師所在單位跟師兩個半天或一個整天,學習更多典型病例,保證傳承質量。通過“請進來”和“走出去”兩手抓,促進了基層一線中醫師的理論水平和臨床技能的雙提高。這種“雙向交流”模式助力了中醫專家、青年醫生以及社區百姓的共贏。
馮傳有概括為:專家下基層、徒弟長本事、基層提能力、醫院減壓力、財政可持續、百姓得實惠、薪火永相傳。
社區中醫能否扎得下根
光熙門北里社區的張秋麗感受到了“師承工程”的成果。她平時工作很忙,肩周炎一直困擾著她。“西醫表示只能手術治療,來社區中醫治療卻很有效果。”她擔心這批社區中醫人才會被挖走。
如何培養一支帶不走的中醫隊伍,讓社區中醫扎得下根?朝陽模式把師承作為中醫繼續教育的一部分,“礪劍工程”緊跟而至。朝陽區“師承工程”每期繼承人跟師期限為3年,之后擬用5年的時間分批次培養100名“德才兼備、一專多能、針藥并用、內外兼修、衷中參西、能防善治、懂醫識藥”的區級中青年名中醫。通過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、區直屬醫院、民營中醫機構的三階段輪訓,讓青年醫生既磨礪醫術,又磨礪心智。
“礪劍工程可不是鬧著玩的。”從取得區、市級中醫傳承出師證的人員中本著自愿、擇優原則,遴選輪訓醫師。每位輪訓醫師將在本單位以外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、區屬醫院和優質民營中醫類醫療機構組成的輪訓工作站各輪訓6周,每周兩個半天在輪訓工作站出診,每類輪訓站均有嚴格考核指標,出站考核合格者方可進入下一個站繼續輪訓。根據三類輪訓工作站考核成績,推選出朝陽區中青年名中醫,給予相應待遇,讓出師人員有展示知識和技能的平臺,留得住人才。
朝陽區東壩家園社區衛生服務站醫師劉宏偉坦言:“長期在社區的環境里,患者比較熟悉,思路會僵化,學習的腳步會放慢。但到一個新環境,接觸陌生患者,醫生會自發鞭策自己,繼續學習,有利于拓寬整療思路,加速醫生成長。”同時,通過輪訓讓青年醫生切身感受,學習不同等級、類型醫療機構的模式,取其精華;也讓青年醫生能更客觀地評估自我能力,找準自己的定位。
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裴曉華教授認為,中醫根在臨床,臨床在基層更接地氣。相對于?圃\治的三甲醫院,社區醫院可以全科診療,治療手段也更豐富。社區醫院便于對慢性病全程調控,采用藥物、飲食、運動、心理等治療手段綜合調控,能更好發揮中醫在慢性病上的絕對優勢,中醫在社區大有可為。
朝陽區安貞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張楠呼吁,國家應給予社區醫生更好的激勵政策,因為師承培養出的青年骨干醫生能把常見病、慢性病的病人吸引住,對分級診療和盤活醫療資源配置都有利。
馮傳有表示,關鍵在于完善用人機制和薪酬待遇,人盡其才,多勞多得;鶎又嗅t要有上升空間,才有動力練就一身硬功夫,從而贏得患者的信任,在社區真正扎下根,才能讓老百姓在家門口看得上好中醫。
《 人民日報 》( 2017年03月21日 16 版)